一、詞彙為閱讀理解之基礎
我們透過閱讀學習知識。閱讀文本同時涉及「學習語言」(learning language)及「藉由語言來學習」(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一方面學習該學科所使用的語言,另一方面學習這些語言所表達的學科知識,是學習的一體兩面。閱讀理解與學生的先備知識、語文能力息息相關,而字詞量常被視為評價語文能力的重要指標。閱讀理解需要識字作為基礎,且由於有意義的學習需建構在已知的基礎之上,學生的先備知識、字詞量越豐富,其閱讀理解與學習能力越佳,而透過閱讀學到更多的字詞,使知識快速地擴展,促成更有效的學習成長之良性循環。
詞彙認知關乎字詞、學科詞彙釋義,對於閱讀內容理解包含對於字義及應用的理解,而學習技能則指能組織統整文本訊息。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辨識字詞、整合字詞成為一個句子,進而將個別句子整合為連貫的文本表徵,構建意義達成篇章之理解。學生除了要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字詞,也要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詞彙。許多認得的字詞,經賦予學科意涵後變成了難詞,如何增進學科背景知識之閱讀理解,是各學科領域教學與學習面臨的挑戰。
二、社會領域常用字詞數量問題值得探究
社會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涵蓋歷史、自然人文地理及公民與社會等相關背景知識龐雜。若學生能夠擁有足夠的字詞量,對社會教科書使用的詞彙有良好的解碼能力,學起來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然而當前社會領域課綱對於學生所需字詞量的描述相當缺乏,對應至社會領域各學習階段常用字詞數量及字詞表也付諸闕如,值得進一步探究。
學校教科書很大程度決定教師的教學內容,亦是學生獲取知識之主要來源,以及教學評量的主要媒介。教科書所使用的字詞數量涉及學生閱讀理解學習之基礎,卻未受應有的重視。如果能透過合理的字詞頻編排,將其利用於教科書編寫設計,有助於提升學童學習興趣與減輕認知負荷;若進一步透過量化指標進行教科書研究分析,訂定各學習領域階段常用字詞及優先學習字詞,參照字頻高低,建立階段性識字指標,或可提供教科書編輯及教學設計具體參據。
三、跨版本階段及跨領域教科書字詞有落差
本研究選取依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編輯的康軒、南一及翰林各版本國小社會教科書,進行不同學習階段字詞統計比較發現,學科詞彙及專有名詞隨年級增長而增加。就教科書所使用之所有字詞而言,學生完成第2階段(3至4年級)課程後,若在5年級轉換教科書版本,未學習到的字介於17.1%~20.0%之間,未學習到的語詞介於45.7%~51.3%之間。而學生學習完第2、3階段(3至6年級)後,在7年級若轉換版本,未學習到的字介於10.3%~19.1%之間,未學習到的詞介於40.3%~50.4%之間,顯示教科書在文字語詞上可能造成學習落差。
再與國語文教科書比較發現亦有差異。語文領域因選文多樣化,所以字詞乃至句型的變化較多。以國語教科書為對照,發現社會領域教科書的用字差異,在低年級時大約有57至58%;到高年級時,差異大約17至20%。使用語詞的差異在低年級時,大約有83%;到了高年級,差異大約63至65%。如果以一般語詞來比對社會與國語教科書,發現全部的社會(3至6年級)與全部的國語(1至6年級)教科書,有45.9%至50.8%的重疊。換言之,社會領域課文大部分詞語需由學生額外學習認識,學生的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及閱讀理解素養對於學習非常重要。透過訪談教師表示,即使社會教科書所使用的字詞,在國語課已教過,但其背後指涉的意涵或概念,卻不必然是學生曾接觸過的生活經驗,因此不能僅止於字面上的認知,而是需要教師進一步、更具體地闡釋說明。另研究顯示,社會教科書課文編寫性質較偏向說明文,此用來描述事物,具有易理解之優點,但也因平鋪直敘的方式表達,導致學生常以理所當然、偏重記憶的形式學習,欠缺批判思辨機會,需透過教師教學善巧引導提問,搭配活潑的活動設計予以補足。
四、重視詞彙的循序漸進學習理解
綜上分析,教科書編寫及教學如何循序漸進、由簡而繁、參照字頻高低,建立階段性識字指標,同時考量識字量是否足夠,並克服版本差異所造成學習理解差異的問題需予以正視。教師需在轉換教科書版本或升上高年級時,做好教學銜接,以及將抽象概念轉化成淺顯易懂的事例說明,以利學生學習,否則可能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適應困難。長期而言,建議課程綱要研發,宜就一般語詞及社會學科詞彙討論,列為課程綱要的內容,有助於閱讀教學與學習之理解。
資料來源
彭致翎(2021)。第一至四學習階段社會領域常用字詞和句型之分析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報告(NAER-2019-029-C-1-1-B4-0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附加檔案
- 從教科書詞彙分析談閱讀理解學習.pdf (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