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中小學教科書自開放民編審定以來,希望透過解除政府管制、引進市場競爭機制,促進課程教材研究發展,以提升教科書品質;同時,藉由教科書選用,強化教師專業自主知能,適應學生多元學習。不過,教科書開放後,出版業者多競逐擴大其市場占有率,教科書從開放初期的多元榮景逐步走上了少數寡占,教科書業者強化高密度競爭,相互模仿、風格內容趨向同質化,部分學校選用教科書以行銷服務為主要考量,以及教師對出版業者輔具教材的需索依賴等,導致教科書開放的理想與實際逐漸產生落差。而目前教科書評選規準項目龐雜,評選流於形式,且缺乏學校本位的論述或轉化,無法具體呈現個別學校的特性與需求,致使教科書評選的信度和效度備受質疑。為使教科書選用更專業化,強化以學生為主體、學校特性為核心,彰顯教師轉化知識、學生有效學習,對於實用導向之教科書選用指標的建立,刻不容緩。

一、現階段教科書選用實務問題缺乏明確聚焦

  教師專業發揮是選書關鍵,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想面臨考驗;市場機制下教科書內容趨於同質化,無法達成教科書開放改革的理想。對於教科書選用流於形式之隱憂,須聚焦於如何達成優質教科書好教好學選用策略。教科書選用為整體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重要環節,隨著少子化趨勢,學校為求生存競爭發展,必要採取因應措施,以符合老師教學、學生學習、家長期望的共識。透過選擇優質適用的教科書,由教師轉化知識,讓學生有效學習,進而彰顯學校特色。現有選用模式需要改進完善,其他影響要素須納入選用系統考量。在理想的架構下,調整影響教科書選用品質的因素,須根基於課程規劃將教科書編審選用納入考量,以及教科書編輯出版、審查、選用系統,學校、教師、家長等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相互連結,更新循環改進的機制,提升教科書使用效益,促進教科書品質及多元化。

二、建構指標可聚焦教科書選用問題,並提供選用端明確指引

  從教科書發展之系統性觀點,自教科書出版端、審查端已經有一定品質的把關,選用指標或可跳脫現行教科書選用之思維,如何在審定通過的教科書中,思考教師對於教科書的要求,以及為何要選擇此一版本而非其他版本的理由,亦即以教師的角度去評估教科書的適用性,選出符應該校師生需求或學校特性的教科書,突顯學校特色需求,此有賴學校教科書評選指標的適切建構。

  依前揭觀點,本研究透過訪談、焦點座談、德懷術等方法建構教科書選用指標,須考量教材定位、教學使用、學習需求、支持系統等4個面向10個項目,包括:1.教材定位:(1)設計理念:教科書設計理念與使用說明,能呼應學校課程願景與目標。(2)難易合宜:教科書內容難易度適合教與學之需要。(3)在地特性:教科書內容設計易於搭配學校在地環境、設備條件、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之特性。2.教學使用:(1)彈性調整:內容設計(單元編排、教學策略、評量活動等)易於因應教學需要彈性調整。(2)觀點多元:內容設計能提供多元的教學觀點。3.學習需求:(1)友善易用:編排設計及印製品質能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動機與感受。(2)自主學習:內容設計有助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3)適性學習:內容設計考量學生學習經驗和需求,有助於不同程度學生之學習。4.支持系統:(1)教學支援:建置有效運用教科書之支援機制,並能定期更新。(2)回饋機制:建立有效回饋之機制,蒐集使用者意見,精進教科書品質。參考如圖1。

 

圖1

教科書選用指標

 

三、選用教科書應成為教師專業知能之一

  教科書是教學最主要的資源,有品質優良的教科書,必須要有具備專業知能的教師,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加以有效運用於教學中,方能發揮教科書的功能。教師擁有選擇決定教材的自主權,才能適應學生個別差異,提高教學效果。而提升教師專業自主權從增進教師課程與教科書的專業知能開始,能有效選用、使用及評鑑教科書。在師資培育過程當中,不論是職前教育或是在職進修,強化教師教科書的選用評選概念,配合課程教學方案設計,協助教師真正認識教科書選用的重要性,提升教師對於教科書選用秩序的自覺,以確保教學品質。

 

資料來源

彭致翎(2022)。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選用指標建構(NAER-2019-029-C-1-1-B1-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附加檔案

  1.  從使用者觀點擇選適切好用的教科書.pdf(另開新視窗)
圖片來源:Pixta
為了更好的觀看體驗,請將裝置直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