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轉型正義是一個綜合性議題,含括歷史、政治、法律、人權等不同層面與內涵,主要是為了糾正一個社會過去對於人權大規模、系統性的侵犯,讓人民有知情的權利、追求正義的權利、賠償受害者的權利,及確保不再發生避免重蹈覆轍,因此轉型正義是處理過去、前瞻未來,具有「雙向凝視」的概念。1990年代以來轉型正義的糾正已從應報式(retributive)逐漸往修復式轉向(restorative turn)更多地連結歷史教育,希望透過歷史教育的改革有助於轉型正義的目標。臺灣在108課綱的歷史課程納入轉型正義概念,本文藉由分析轉型正義在高中必修和選修歷史教科書(合計10個版本)中呈現哪些重要概念、提問哪類問題、運用哪些媒介作為學習設計,進而延伸討論轉型正義議題對學生歷史學習的意義,希望能有助於教育工作者釐清並掌握轉型正義的學習內涵、訴求價值與實踐方式;在面對過去、前瞻未來之際,引導學生思考人在歷史的處境、正義的責任,以及珍視民主自由發展的不易;不重蹈系統性人權迫害的歷史覆轍應是轉型正義教育崇高而積極的目標。

教科書中轉型正義歷史主題分析

  必修部分包括「二二八事件」、「威權統治與白色恐怖」及「邁向民主化與追求人權價值」三個主題,各版本在時序觀念上多能建立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聯性及探討重要事件至今的影響。歷史理解上更多呈現戒嚴政權下的抗爭行動及解嚴後訴求憲政改革的運動,同時關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期間之受難者與受害者的描述。歷史解釋上對威權統治戒嚴38年的必要性與合理性,首次有版本提出反思(例如,臺灣已經免於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威脅,政府是否有必要維持長期的非常體制,則有商榷的餘地)。史料證據上多半在於透過史料思辨,但較少要求學生蒐集史料和運用史料以形成新問題或不同視野。

  選修部分則包括「國家暴力」及「轉型正義的追求與反思」兩個主題,各版本在時序觀念上能建立過去與現在的關聯性,惟各版本闡釋國家暴力之緣起的時間維度長短不一。歷史理解上能分析所舉例國家之轉型正義作為的得失並彰顯不同階層的歷史能動者在國家暴力壟罩下他們善盡社會責任的可能性。在歷史解釋上,各版本都參照國外案例來反思臺灣轉型正義的進度與限制,也提及目前眞相釐清的困境。史料證據方面,各版本多半透過史料思辨,有的版本則呈現多元視角的史料及運用史料提供新的視野。

轉型正義教材呈現之「提問問題」設計

  學者認為要使學習產生意義,需要創造低層次(事實/技能)與高層次(概念)思考之間的綜合交互作用。本文將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提問設計分為「事實性、概念性、可辯論性」三類,其定義與舉例如表1。

 

 

表1

歷史教科書中轉型正義內容的提問類型

提問類型

問題特徵

問題舉例

事實性問題

「事實性」問題鼓勵回憶和理解,並以證據支持答案。這些問題可用來探索概念、脈絡和其他專業用語的涵義。多數情況下「事實性」問題以「什麼」開頭。

必修:戰後初期,臺灣人在面對新政權時,有何文化衝擊與心態落差?

選修:德國在一戰後建立威瑪共和,但在十餘年間便遭希特勒奪取政權,造成希特勒掌權的因素有哪些?

概念性問題

「概念性」問題鼓勵分析和應用,而不是引導學生找到特定觀點或答案。這些問題可促進對關鍵概念及相關概念、概念間的關係,及概念和脈絡間關係的深入探究。「概念性」問題常以「如何」或「為什麼」開頭。

必修:為何關押政治犯的監獄需要特別保留?

選修:國家為了公眾利益或國家安全,往往會提出限縮個人自由的舉措。……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又該如何捍衛自身的自由權利呢?

可辯論性問題

「可辯論性」問題鼓勵綜合和評估,這些問題要求學生採取立場或參與討論或辯論。「可辯論性」問題很複雜,可能有不只一個合理的答案。

必修:試著想像並和同學討論,如果你處在這樣的時代下,你會選擇對體制噤聲,還是勇於挑戰?

選修:一旦遇上不公不義的公眾事務,你會挺身而出,還是只在言論上表達意見,還是靜觀其變不參與?說說你自己的考慮。

資料來源:MYP Interdisciplinary Unit Planning (n.d.). Inquiry questionshttps://guide.fariaedu.com/interdisciplinary-teaching-and-learning/inquiry/inquiry-questions(另開新視窗)

 

  經分析必修版本,如表2所示,共提問40個問題,當中事實性問題居多占65%、概念性問題占15%、可辯論性問題占20%。有的問題側重人民反抗、求自治的角度來審度歷史;有的將歷史與學生能感受到的生活經驗連結,從事實問題與現象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背後的概念;有的運用歷史文本閱讀素養,查找史源(sourcing)、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佐證(corroboration)等方式,這些提問雖多屬於事實性問題,但仍有助於學生對於歷史知識的理解與建構。而表3所示選修版本共提問52題,事實性問題占44%,概念性問題占38%,可辯論性問題則占17%。各版本都針對「道德與服從之選擇」設計概念性或可辯論性提問;有版本並排不同視角的文字史料讓學生據以分析思辨,例如有版本自《平庸的邪惡》節錄檢察官、精神科醫生、艾希曼和漢娜‧鄂蘭的敘述,詢問學生「看了上方的資料,如果屠殺猶太人是錯誤的,你能接受艾希曼的辯答嗎?……」結合史料分析並透過創造認知衝突來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表2

必修歷史教科書提問類型及主要概念分析

主題

提問數

提問類型

主要概念

事實性問題(提問數)

概念性問題(提問數)

可辯論性問題(提問數)

二二八

事件

7

72%

(5)

14%

 (1)

14%

(1)

鎮壓、法治、政權更替、國家認同、民主失望、承認受害者。

威權統治/白色恐怖

26

69%

(18)

15.5%

(4)

15.5%

(4)

民主自由、國家意識形態、社會控制、選舉舞弊、服從權威vs.反抗權威、價值選擇與行動、人權演變。

邁向民主化/追求人權價值

7

43%

(3)

14%

(1)

43%

(3)

國家主權、威權遺緒、承認、審判、補償、永恆責任。

小計

40

65%

(26)

15%

(6)

20%

(8)

 

表3

選修歷史教科書提問類型及主要概念分析

主題

提問

提問類型

主要概念

事實性問題(提問數)

概念性問題(提問數)

可辯論性問題(提問數)

國家暴力

21

33%

(7)

57%

(12)

10%

(2)

意識形態、人權、自由與安全、獨裁政治、道德與服從、國家暴力、制度暴力、隱私權。

轉型正義的追求與反思

31

52%

(16)

32%

(10)

16%

(5)

道德與服從、抵抗、公民勇氣、白色恐怖、民主、社會運動、投機、贖罪、賠償、和解、轉型正義之困境、不義遺址、歷史文化/歷史記憶。

小計

52

44%

(23)

38%

(20)

17%

(9)

 

 

轉型正義教材呈現之「連結歷史到學生生活經驗」的學習設計

  如表4所示必修版本40個提問中有33個連結到學生的生活情境,惟仍以「文字史料或圖像類史料」為主(約占73% )。有版本設計較多當代問題之追查其歷史根源或今昔對照的省思,以及不義遺址的踏查設計並提供各地的人權遺址分布圖,在豐富學生學習上頗能令人耳目一新。選修版本如表5所示,52個提問中有41個與學生生活情境連結,但仍以透過「文字史料或圖像類史料」占比最高(超過78%)。儘管不義遺址不是常使用的媒介,但對理解轉型正義的重要性或可由奧斯威辛集中營官網上的一句話概括:「如果不全面了解納粹德國集中營奧斯威辛的歷史,就無法理解現代世界」。部分選修版本設計分組討論活動讓學生查找思考各國轉型正義的進度與困難;或找出幾則新聞和文章討論當中的立場與觀點,以了解潛藏在意識形態後的意涵,這些學習活動的設計都有助於學生民主能力的培養。

 

表4

必修歷史教科書連結歷史到學生生活經驗之學習設計

運用的媒介

次數(33)

比率

1. 影音作品*

1

3%

2. 文字史料或圖像類史料**

24

72.7%

3. 不義遺址(人權遺址)

1

3%

4. 人權博物館或相關紀念館

2

6.1%

5. 當代問題的歷史探源,反思當代意義

5

15.2%

*包括:電影、紀錄片、電視、音樂、多媒體動畫等。
**文字史料包括:史書、檔案文書、思想或學術著作、文學作品、書信、報刊雜誌、口述史料等;圖像類史料包括:圖照片、漫畫等。

 

表5

選修歷史教科書連結歷史到學生生活情境之學習設計

運用的媒介

次數(41)

比率

1. 影音作品

3

7.3%

2. 文字史料或圖像類史料

32

78.1%

3. 不義遺址(人權遺址)

3

7.3%

4. 人權博物館或紀念館

2

4.9%

5. 當代問題的歷史探源,反思當代意義

1

2.4%

轉型正義教材反映之教育意涵

  針對轉型正義對學生學習的意義,本文乃透過Van Straaten等人(2016)所稱「與學生產生意義連結的歷史教學」(relevant history teaching)所欲達成的三個目標,即讓學生認識和體驗:歷史與自我(建立個人身分認同)、歷史與當今社會(成為公民)、歷史與人類(了解人的條件,即對構成約束人存在的條件、人類處境所面對的生存問題、行動和生活等的理解),運用這三個互相關聯的目標,來尋繹教科書中轉型正義內容可能反映的教育意涵。

  最後本文綜合提出三項建議:一、增加史料的多元視角,促進學生對轉型正義議題的討論與對話。二、結合校外學習資源,豐富學生對轉型正義議題的體驗和理解。三、均衡史料與論述之比例,增加思辨臺灣轉型正義議題的教學設計。

 

資料來源

詹美華、葉珍玲(2022)。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轉型正義內容書寫及其教育意涵教科書研究,15(3),47-80。(另開新視窗)

 

附加檔案

  1.  高中歷史教科書轉型正義內容書寫分析.pdf(另開新視窗)
圖片來源:Pixta
為了更好的觀看體驗,請將裝置直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