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年,為了了解普通型高中語文科(國語文、英語文)老師們實施新課綱的情況,我們造訪了11位在臺灣各地任教的普高國文科及英文科老師的課堂,並傾聽他們的聲音。這些老師任教的學校有的依山,有的靠海,有的位於全臺灣政府機關密度最高的地方。他們告訴我們,新課綱給予他們改變現況的權杖,但環顧四周,不管是誰都無法確切告訴他們新課綱的課室教學該長甚麼樣,他們也只好按照自己的想像,拿著磚一塊一塊地摸索搭出屬於自己的素養教學之屋。他們的學生落差極大,有些一年摸不到一本書,有些已經開始在看康德;而有些學生早早就想好自己的未來,而他們的未來,沒有繼續教育的存在。
有鑑於此,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與四所在城市地區與偏鄉學校任教的,經驗豐富的語文科教師合作發展了國文科與英文科的教學示例,試圖以此描繪新課綱課室教學的「樣貌」。這些老師以我們研發的「普通型高中語文領域(國語文)與普通型高中語文領域(英語文)素養導向教學適切指標教學指標」為本,配合「因地制宜」和「學生為主體」兩大原則,審慎檢視學校環境、課程的類型、自己現有的資源以及學生的需求,最終產出獨特的語文教學示例,以此說明新課綱的素養教學本來就不只有「一種」面貌,它是每個在教育現場堅守的老師的在地智慧,是與學生共同努力的成果。這四種示例的教學故事如下:
一、以學生需求為量尺打造探索性向的「微課程」
位於北部城市中心的M校學生不乏文化刺激與教學資源,但因為108課綱的實施,學生在完成部定課程的要求同時,又要修習校訂課程,課業負擔繁重。而作為幫助學生探索性向的,短短三周的「微課程」,其課程的設計不僅要兼顧課程的深度,引起學生進行學術探究的興趣,又要顧及學生的課業負擔。有鑑於此,課程研發團隊尋找「微課程」設計及實踐的解決策略,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嘗試中尋求最適合學生的教學鷹架,以小組討論代替過多的書面評量,以影劇和故事元素帶領學生身歷其境,縮短「紅樓夢」的富貴人生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搭建自己對紅樓夢的詮釋,再以「冰皮月餅」的製作融合不同文化的視角。
二、以問思教學提升偏鄉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學能力
位於山城的S校年年面臨減班的問題,而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學習動機低落幾乎已經成為了日常風景。但堅信學生「絕對做得到」的Z師認為國文課的目的在強調「識讀能力」的培養而非「內容」的記憶,她堅持學生不得使用翻譯本,必須是自己先試著閱讀課文下方的注釋內容後,再利用注釋跟上下文線索自行翻譯文章,一步一腳印地建立自行閱讀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能力;另外,她也十分捨得拉長與學生討論的時間,還融入對於時代背景、人物描述以及文本結構、連接詞的使用、事件發展推論等閱讀策略,並運用現代語的「語感」作為理解文言文的鷹架。如此一年、兩年、三年,學生成為真正的「批判性讀者」,也愛上了國文。
三、以「流動」的教學節奏幫助學生與世界互動
在J師的課堂上,學生永遠都在「動」,他們必須時時刻刻保持專注,否則跟不上老師的腳步。從大班教學、小組討論、個別閱讀乃至於兩兩交換意見寫學習單,J師流暢地轉換他的教學節奏,將每一課的重要概念轉譯成小單元的教學活動,平均每5到6分鐘就會轉換教學活動。在他的課堂上,學生用英文暢談對社會議題的看法、使用手機尋找資料、錄影做英文簡介、繪製圖表……這是一堂將「彈性」一詞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英文課。在這裡,課本的內容只是敲門磚,真正等著學生探索的,是虛擬與真實社群的日常交流,也因此,英文不單單是「學科」,而是用來交流的「工具」,透過英文的學習,學生體會甚麼叫與世界同步。
四、以明示教學與生活化素材為學生打好基礎
臺灣南端的普通型高中F校,為教育部認定之偏遠學校,學生來源以當地在籍生及所在縣市原住民學生為主;另外因為該校設置體育班,也吸引高雄、屏東地區的體育資優生跨區就讀。由於該校學生於繼續升學的興趣不高,也幾乎沒有任何管道(補習班、國際交流、社區資源等)機會接受額外的英語教育,該校高中英文部教師群秉持著「貴精不貴多」的原則,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打好學生的基礎。除了簡化教材之外,其教學活動的設計也儘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並運用中文的語法與語感作為鷹架以消除學生對英文的距離感,更透過大量的結構明晰、步驟易懂的教學活動,以及足夠的練習時間,讓學生擁有更多精熟學習的機會。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四個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實施皆以「因地制宜」和「學生為主體」兩大原則為準則,研發教師皆在教學示例的研發中反映學生的學習問題,並思考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解決其問題。而教師在資源不足、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儘可能地進行素養導向教學。如本研究四個教學案例皆融入學習策略,以幫助學生培養自學能力。然以偏鄉學校為例,以學習策略的教學目的在幫助學生培養基本的識讀能力、思辨能力並提高學習動機;而城市學校融入學習策略則在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完成多元的學習任務。研究結果更指出,要幫助教師量身訂做最適合學生的素養導向教學,應從「打造強有力的教師專業社群」著手,幫助不同地區教師發展跨校及校內的教師社群,並減輕教師的課務及行政負擔,使教師能專注於課程研發,才能使素養導向教學真正走進每一個課堂,成為十二年國教的日常風景。
資料來源
蔡曉楓(2022)。核心素養在課室落實的推動與轉化因應子計畫一:核心素養在課室落實的推動與轉化因應—以普通高中語文領域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A5-01。執行日期:2019-08-01 ~ 2021-12-31。
附加檔案
- 城鄉語文科教師如何克服學生程度M型化的噩夢?.pdf(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