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於2024年9月24日辦理「從實務中探文化回應式教材的推進」講座,邀請新竹縣尖石鄉尖石國民小學李采珊主任主講,除說明該校文化回應式補充教材的發展歷程與挑戰,也與在場聆聽的同仁進行分享與交流。
尖石國小推動民族實驗教育已六年,並早在107學年度即開始研發國語文化回應教材,做為學習補充教材,主要著眼於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理解之處,透過文化回應式的教材為鷹架,協助學生跨過學習的障礙。其後陸續於109-110學年與在地的Tnunan聯盟(尖石國小、嘉興國小、新樂國小、尖石國中)共同研發文化回應教材,並在111至112學年間研發數學文化回應教材。在課程架構上,則規劃每週一節文化國語/文化數學課程的教學,數年來,對於該校學生的學習成效確實有所助益!
該校的文化回應式教材具有一個顯著特色,即以泰雅族神話傳說為基礎,從國語補充教材著手,配合各年段學生的生字學習難度撰寫補充課文,接著以同一文本的不同段落,開展數學、自然科的補充教材。數學補充教材的發展,主要針對學童較難理解的單元,優先發展文化回應式教材;自然領域的教材則以跨領域課程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並結合數位媒材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並透過公開授課精進教材內容,希望將泰雅族文化深植於學童心中,透過文化回應式教材的輔助,促進學生的自我認同感。
演講最後,采珊主任提出文化回應教材發展後的反思,包含以下幾個反思議題:文化教材是否能有共通性,以擴大教材適用的學校場域?文化回應教材若有一致的定版,可能出現的問題為何?現場教師轉化教材的能力及實踐情形等議題,都獲得與會者不少的共鳴與對話。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