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政策的推動,客家語文雖然已納入部定課程進入校園,但其實際運作及落實過程仍面臨許多挑戰。本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於2024年8月30日邀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陳秀琪教授主講「客語文學校教育的現況與展望」。陳教授多年來深度參與客語文教育的推動,包括課程綱要修訂、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與增能,此次演講對於客語在教育體系中的現狀、挑戰及未來發展提出深入的見解。
根據客家委員會的統計,客家語文課程已全面推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中13歲至18歲的客語能力有所提升,顯見學校教育具備成效,但客語修課學生比例遠低於閩南語,顯示推廣仍有瓶頸。在客家人口較多的地區如苗栗、新竹等,客家語文課程選修人數較為普及,然而在其他地區如臺中、彰化等地,開課率明顯偏低,這反映出即使有政策支持,客家語文在中小學的教育仍存在學校開課比例較低的問題。
陳教授提到客家語文教育面臨的挑戰包含:師資供需失調,以及家庭語言傳承功能減弱。目前,雖然客語已被納入部定課程,許多學校認為學生對客家語文課程的需求較少,部分學校選擇讓支援教師或現有教師兼任客語教學,這些因素導致開班數被降低,學校對客語師資開缺的積極性也較低,因而加劇師資供需失調的問題;再者,許多地區的家庭和社區並不積極使用客語,這種社會環境的缺失也影響了語言傳承,根據調查,家庭語言傳承的功能已逐漸喪失,使得學校因此成為重要的語言傳承場域。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陳教授強調科技的發展為客家語文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AI技術的引入有望創造更多元的語言學習工具,如語音識別及語音合成技術,有助於語言教學的數位化與自主學習;此外,雙語教育與沉浸式教學的結合,讓學生能夠在非傳統課堂中自然學習客語,打破語言教學的傳統框架,特別是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透過客華雙語教學或客華雙聲帶等模式,客語有機會融入更廣泛的學科內容,進而提升其應用與傳承。
最後,客語的未來發展關鍵在於政策的持續支持,以及結合AI技術進行客語復振,對於學校落實開課與師資聘任需要透過更具體的政策加以推動,以支持並鼓勵學校和社區共同參與語言復振工作,並強化家庭的語言傳承功能,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語言學習,形成學校、家庭與社區合作的良性循環。未來透過更多跨領域的合作與AI技術和科技工具的引入,可提升學生學習客語的興趣,讓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透過這樣的努力,客家語文教育可望在學校中紮根,也能為文化與語言的永續傳承奠定基礎。